武汉理工大学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湖北 武汉

学校信息

2000 年
5
22
45
4000 亩
教育部
4142010497

排行榜

联系方式

    地址马房山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余家头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178号
    南湖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岭南路附近
    电话
    电邮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
武汉理工大学是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三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武汉工业大学
1971年10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58年,建工部高级干部学校升格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58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60年,北京硅酸盐工业学院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60年,建筑机械、工艺和地质勘察院的水文地质等大专班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69年10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南迁至湖南常德。

-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52年12月3日,由中南地区的郑州高等工程学校 、武昌高等工程学校、 浜土木技校、长沙楚怡高等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工程学校、湘乡高等工程学校等六所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组成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在江西庐山成立。
1953年学校迁入武昌,校址设在武昌马鞍山,校名改为武昌建筑工程学校。同年,广州珠江水利学校土木本科师生并入该校。
1958年5月,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958年底,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升格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武汉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61年,武汉给水排水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并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64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改建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71年7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搬至湖北武汉与同属建工部的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更名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1978年5月,湖北建筑工业学院被列为新增的全国重点大学,重新新划归国家建筑局领导,并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建材学院在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旧址成立了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7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分拆武汉城市建设学院(2000年5月参与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1985年8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
1997年9月,武汉工业大学通过“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核,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1998年,武汉工业大学由建材总局所属划归为教育部,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58年6月25日,武汉市委决定创办武汉工学院。
1958年10月27日,武汉工学院创建。
1960年,华中工学院汽车制造专业并入武汉工学院。
1961年,湖北工学院(1958年创建)的本科部分与湖北化工学院(1958年创建)并入武汉工学院。
1970年,武汉工学院、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农业机械学院。
1958年10月20日,湖北省农业学校升格为湖北省农业机械专科学校。
1978年,湖北农业机械学院由湖北省领导转为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79年,武汉工学院恢复名称。
1982年,武汉工学院转为机械工业部领导。
1983年9月,武汉工学院划归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
1985年10月,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技术大学。同年12月,校名恢复为武汉工学院。
1995年,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6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武汉市政府共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7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部门预审。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1946年1月,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创建,校址设于武昌下新河。
1949年7月,中原人民政府在原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基础上创建中南交通学院,校址设于汉口宝丰路。原海事职业学校改为航业系。
1951年1月,中南交通学院改属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7月,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校址由汉口迁至武昌下新河。学院设造船、轮机、航运、公路、自动车(汽车)5个系。电讯、邮政两系停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武汉交通学院造船专业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公路工程专业、自动车专业调入南昌大学,桥梁专修科调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学院办学规模缩减,成为以培养内河航运人才为主的学校。大连海运学院、上海海运学院等全国多所高校船舶专业并入武汉交通学院,校名更名为武汉河运学院。
同年11月,教育部批准武汉交通学院改名为武汉河运学院。
1954年,大连海运学院航运专业并入武汉河运学院。
1956年,在武昌余家头兴建校舍。
1957年1月,武汉河运学院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全国多所高校水运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8月,交通部对部属高校进行专业调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港口电气化专业调往大连海运学院,水运经济专业调往上海海运学院,水工建筑专业调往重庆交通学院。同时,大连海运学院造船专业和船舶内燃机专业、上海海运学院船机专业调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5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本部从下新河迁余家头。
1965年6月,交通部将武汉河运学校交由长江航运公司领导,水运管理专业调往武汉港职业学校。
1965年7月,长江航运技术学校与武汉河运学校合并,校名仍为武汉河运学校,校址在武汉河运学校。
1965年8月,大连海运学院船机修造专业、上海海运学院起重运输机械专业调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88年11月,交通部指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代管广州海运学校。
1990年4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在广州海运学校基础上成立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当年招收轮机、驾驶2个专业学生各1个班。
1992年7月,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前身为国立潮汕高级商船学校)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45年8月,广东省政府筹办广东省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10月招生,录取40人,设驾驶科,学制3年。11月10日,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在汕头友联中学开学。
–1949年10月,军管会接管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校名改为广东省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
–1953年夏,广东汕尾水产学校轮机班编入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
–1954年,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归属交通部,改名为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
–1958年6月,武汉河运学校下放到湖北省交通厅管理,更名为湖北省河运学校。
–1959年,湖北河运学校改名湖北交通学校,学校增设汽车机械专业、公路工程专业。
–1960年9月,湖北交通学校奉命迁往沙洋(1961年被停止,迁往沙洋的师生回到武汉)。
–1961年7月,湖北交通学校重归交通部领导,学校再次更名为武汉河运学校。
–1979年,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升格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
1993年11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在全国范围开始一本招生。
1996年12月,交通部与湖北省签署共同建设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协议。
1998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部分学科通过211工程预审。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是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30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
学校经过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观。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407.73万余册。设有25个学院,建有5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现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等400余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本科专业101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各1个、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
近五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1人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1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1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3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人获“中国青年好网民”称号。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榜单中位列全国第四,在2018年度和2022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两次位列全国第一。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十年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到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超过50%。在2021年举行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会上,学校作为唯一高校代表作典型发言。2023年7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我校就业工作。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5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等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166个。近五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2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4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458项,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中国专利奖5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6篇、Nature发表论文4篇。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等关系,聘请了160余名国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等。此外,成立了湖北省唯一一家中法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18个高水平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学校先后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举办全球首次“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圆满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柔道赛事,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理工类大学联盟,学校与法国洛林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被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大学招生

    研究所招生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