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是由一所为培植海外华侨子弟而设的学校发展为综合研究型大学。“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广州暨南大学
1957年5月广东省政协第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归侨委员建议设立华侨高等学校。1957年5月13次,广东省政协主席陶铸主持省政协第25次常委会,专门讨论筹备华侨大学。1957年9月12日,华侨大学筹委会成立,陶铸任主任委员,王匡、陈序经等12人为副主任委员,委员37人。1957年11月14日“中央已同意筹办大学”。1958年2月24日筹委会正式决定设立暨南大学,请中侨委主任廖承志任董事长,公推陶铸任校长,以广州石牌的广州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华侨补校)和港澳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为校址,本科预科同时招生秋季开学,成立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梁奇达为办公室主任,张泉林、廖钺为副主任,设科系小组、基建小组、募捐财务小组。先开设中文、历史、航海、矿冶、水产等专业和一年制华侨预科、两年制工农预科。广东省和中侨委各拨款100万元,1958年3月1日香港人士王宽诚捐助100万元分五年缴付。
1958年到校教师共105人,其中教授7人,讲师9人,助教42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校的助教47人。
1958年招生1304人,其中本科754人,华侨预科293人,工农预科257人。
1958年9月24日开学典礼前,筹委会结束,组建暨南大学建校委员会,副省长兼广州市长朱光任主任委员,王越等13人为副主任委员。按照“面向华南、面向东南亚、面向亚热带、面向海洋”朝着综合性大学进行系科专业调整。
1963年1月陈序经继任校长。
1970年,被迫停办,直到1978年经过多方努力,尤其是在叶剑英的大力支持下,复校。
停办八载,原校址建成第一军医大学,经济、生物2系合并到中山大学,原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合并到广东师院(即现在华南师范大学),外语、外贸2系合并到广州外语学院,化学系、学校机关和直属单位合并到广东化工学院(该院后来合并到华南工学院)。
1993年,华文学院正式成立。
暨南大学由一所为培植海外华侨子弟而设的学校发展为综合研究型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
2011年,学校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广东省第三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学校也是“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建设高校之一。
2017年,暨大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
2019年8月,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建设暨南大学。
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校史的另一页
广州暨南大学与暨南学堂、原国立暨南大学无任何传承关系。
1906年满清政府于江宁府(现江苏省南京市)创立暨南学堂。
时逢庚子后新政,两江总督端方从欧洲考察宪政归国后,上书慈禧太后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江宁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之后,在江宁鼓楼以南的薛家巷妙相庵旧址成立专门学堂,并取《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之意,命名为暨南学堂,意为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和文化教育传播到南洋等海外各地。郑洪年任第一任堂长。
1907年2月底,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抵达南京。不久,又有第二批侨生10名抵达。此后又有不少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学生前来求学。学堂最初只设立了中学部和小学部,性质类似今天的华侨补习学校。
1909年,暨南学堂已有在校学生167名,1911年发展到240名。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张勋领着“辫子军”攻进南京城后,曾运来大炮对着暨南学堂。学堂赶紧把学生送到上海避难,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参加了革命党,而暨南学堂也因此停办。暨南学堂停办以后,海外华侨和国内教育界人士都强烈要求恢复暨南学堂,却遭到袁世凯的百般阻挠,原因是袁世凯惧怕革命党威胁其政权,因此主观地认为“暨南都是些革命党”。
直到1917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才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并委派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为筹办员。黄炎培邀请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中华学校校长赵正平共同筹划恢复暨南。在黄炎培的主持下,暨南学堂于1918年在原校址复学,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设师范、商业两种,委赵正平为校长。9月9日,暨南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23年,为了适应学生的增多,并创建大学部,学校决定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男生部首先迁至上海真如新落成的校舍,女生部仍留南京。同年9月,独立开设国立暨南商科大学。
1927年南京女生部迁入上海真如校区,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
国立暨南大学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国立大学,全校分大学部、中学部、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
1927年6月,在赵正平和姜琦之后,郑洪年继任暨南校长。郑洪年力主将商科改为商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学院、文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艺术院五门,将国立暨南大学建设为当时唯一的华侨大学。
1931年 设置董事会,林森、孙科、陈立夫、孔祥熙、宋子文、马超俊、余井塘、吴铁城、郑洪年、陈耀桓、萧佛成等十一人为董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暨南大学的师生因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运动,引起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1934年1月2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调郑洪年校长前往南洋视察教育和筹募基金。校长职务由沈鹏飞代理,同年7月沈校长辞职由何炳松继任。
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其中9名暨大学生分别参加了田径、篮球和足球三项比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国立暨南大学校区被战火所毁,学校迁入上海租界开始了艰苦的孤岛办学之旅。“孤岛时期”学校并无固定校舍,仅靠租赁房屋办学,校址也数度变迁。
随着时局的恶化,国立暨南大学的办学处境也越发艰险,1941年夏,学校被迫在福建建阳建立分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上海侵入租界,暨南大学于12月8日被迫关闭。
1942年,学校遂组织师生南迁至建阳分校。
1945年,抗战胜利,屡遭战乱的暨南师生终于看到了复兴和壮大的希望。学校组织复原委员会,拟定战后复原计划,作战后复原准备。
1946年6月,学校迁回上海,国民政府将上海东体育会路和宝山路两所原日本学校划拨给国立暨南大学作为新校址。复员回沪的国立暨南大学,设有商、文、理、法四个学院,增设人类学、新闻学等系,延聘名师,面向海外招生,重新担任起光大华侨教育,复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
1949年5月28日解放军攻占上海市,6月24日,陈毅、粟裕颁布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文字第一号令”,正式接管暨南大学。
1949年8月24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布军教字第壹号令:“文、法、商三院各系者,合并于复旦大学之同院系;属于理学院各系者,合并于交通大学之同院系。地理学系并入国立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人类学系并入浙江大学。”
图书馆藏书于1951年分别调给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
暨南大学
目前,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文理工医兼备,综合性特色显著,交叉融合潜力大。设有37个学院,59个系,18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10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种;有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近年来,学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推进学科“高原”上建“高峰”,文科优势更加巩固,理工医学科进步明显,学科竞争力全面提升。目前,学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二级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交叉学科1个。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1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数量位居广东高校第二位,有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37个一级学科参评,总体进步显著。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2015年以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大幅增长,目前获得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为12%。现有专任教师2766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兼职)9人,外籍境外院士10人,有国家级领军人才6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5人,正高级职称857人,副高级职称1047人,博士生导师958人,硕士生导师2315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学影响日益扩大,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招生,已经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打造“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的育人模式,将三类学生培养成才。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4个,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8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8人。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学生47660人,其中本科生31409人,研究生16251人,在校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16433人。学校校园文化多元共融,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在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中屡创佳绩,暨南健儿苏炳添、陈艾森、谢思埸等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为国争光。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暨大毕业生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研创新体系,加强团队建设,创新平台大幅增长,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实力不断跃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文科研究平台3个、省级文科研究平台1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5个;理工医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教育部创新平台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近年来,学校承担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均位于国内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等发表论文12篇;文科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3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9篇,在SSCI、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400余篇。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化特色突出。已同世界五大洲6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87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749份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81个国家设立143个招生报名点。2023年在校外国留学生2047人,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本科生1723人,研究生209人。实行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已开办20多年,获教育部批准的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优异,在海外办学的暨南大学日本学院获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学校与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南非罗德斯大学共建两所孔子学院。
学校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门等地较为集中。国务院原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泰国议会原主席、原副总理许敦茂,中国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陈镇和(华侨)、符保卢(华侨)、符克(华侨),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
学校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校园占地总面积226.8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8.7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5.5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25.49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184个。设有10所附属医院,其中三甲医院4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