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81.66万平方米。学校正与眉山市合作共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1994年,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建立四川联合大学,后于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沿革
四川大学近代最早的前身是清代1896年成立的四川中西学堂。
1902年,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改称四川高等学堂(四川通省高等学堂)。
1912年,四川高等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学校。
-1905年,四川师范学堂(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创立。
-1912年,四川师范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当时的全国六大高师之一,是当时西南学区最高学府。成都高师是今四川大学的主源。
1926年,国立成都高师一分为二,部分另外组建国立成都大学,设文、理、法3个学院11个系;部分保留并于次年改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设文、理、教育3个学院11个系、两个专修科。国立成都大学和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是当时西南地区仅有的两所(也是全国仅有的几所)国立大学,其校址位于当时的成都皇城,即今天的成都天府广场。
1927年,四川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年)、四川农业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组合为公立四川大学,设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19个系。四川公立高校形成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三强鼎立的局面。
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所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中华民国最早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学校此时的校本部位于原来的贡院,另在南较场也有办学地点。
抗战爆发后,四川大学为躲避日军轰炸,于1939年9月搬迁至峨眉山。1943年迁回成都九眼桥附近的新校区,即现在的望江校区。
历经发展,到1949年10月前夕,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文科、理科两个研究所。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13人,副教授53人,讲师79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5057人,占全省大学生数的三分之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之一。
1950年代院系调整前,四川大学拥有六大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共几十大学科。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定位为文理综合大学,保留和加强文理学科,其余学科全部调出,还有一些个别系科从川大调往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社科院所等科研机构。一些本应加强和保留的文理科,也有不同程度的学科和师资外调。四川大学院系调整情况如下:
- 四川大学航空系,与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今重庆建筑大学)、云南大学的航空院系共同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四川大学土建铁道专业调往参与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
- 四川大学化工、农产等系与兄弟院校组建四川化工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两所化工专业高校之一。
- 四川大学工学院剩余部分独立,以其为主体组建成都工学院,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工学院之一。
- 成都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仍名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发展为后来的中科院、国家教委(即今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在与四川大学重新合并之前,成都科技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科研经费等重要指标,均雄踞当时的西南地区所有高校第1位。
- 四川大学政法学院师生400余人调往重庆,与重庆大学法学院、云南大学法律和政治专业、贵州大学法学系共同组建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
- 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化四个系的教师26人,学生165人于1952年调整到西南农学院。调出的教授、副教授,有侯光炯、李驹、张文湘、李隆术、刘佩英、刘明钊,赵烈、王道容等。并从西南农学院、云大农学院等调入小部分师生。西南农学院后为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农学院剩余部分独立建院,全迁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后为211院校四川农业大学。彭家元、曾省、程复新、李荫桢、张松荫、佘耀彤、陈之长、刘运筹、王善佺、陈朝玉,杨允奎,杨凤、杨志农、周开达、颜济、夏定友、荣廷昭、郭万柱等川农的顶梁柱级知名教授,基本都可追源至川大农学院时期。
- 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本科部分调往西南师范学院,现并入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的主要优势学科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知名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大多都来自当时的实力雄厚的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如普施泽、张敷荣、叶麟、何其恺、张增杰等。
- 四川大学师范学院专科部分调往当时的四川师院,后该校又分化为四川师院(今四川师范大学)和南充师专(今西华师范大学)。
- 四川大学地质系调往重庆大学,而后重庆大学地质系全部调出,参与组建成都地质学院,即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地理系,与浙江大学地理组,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共同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 四川大学经济系的彭迪先教授受西南局之委派做为四川财经学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创办了四川财经学院(之后又调回了川大),1951年10月,刘诗白、柴咏、何高着、高成庄、罗经先、税显光和归润章等一批教授随彭迪先教授从四川大学来到了光华园,协助创建四川财经学院(今西南财经大学),1952至1953年,四川财经学院由当时西南地区17所学校的财经系科合并成立。
至此,川大自身只剩下了文、理两大学科,并接收来自重庆大学和华西大学的文理学科,遂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文理科综合大学,归教育部直属。1960年,四川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全国13所全国重点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原成都科技大学沿革
成都科技大学原名成都工学院,成立于195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主要布局建立的知名工学院之一,隶属于原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 学院沿革于1944年秋设立的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工科(即四川大学工学院前身)、经拓展而于1954年独立建院的成都工学院,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组建的四川化工学院。两校于1954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合并,定名为成都工学院。
原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于1944年首设工科土木水利系和航空工程系(分别由原中央水工试验室张有龄、中央航空研究院林致平担任系主任);1945年增设机电工程系,成立四川大学理工学院(院长郑愈);1947年经教育部批准理工分建,正式成立国立四川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李寿同),挂牌在九眼桥三官塘原川西机械厂(后南光厂);1948年增设化学工程系,同时机电工程系拆分为机械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建国初先后并进云南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工专等院校的机电土木水利类专业;1952年土木水利系拆分为土木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航空工程系调北京航空学院,铁道建筑工学调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1954年8月27日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院。
原四川化工学院,是根据建国初教育部“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发文由原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和华西大学、川南工专等院校的化工、皮革、造纸、制糖等专业于1952年10月调配组建而成。设有制革工学、酸碱工学、造纸工学和食品工学本、专科(含化工机械)各4个,首任院长(副)郑方。校址地泸州。
成都工学院办学初期,又遵高教部指示,1956年植物纤维造纸工学调天津大学,糖品物工学调华南工学院;1960年土木工程系整迁重庆,组建重庆交通学院。
1978年10月23日到1981年学校划归中国科学院领导,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原华西医科大学沿革
华西协合大学,又称华西联合大学。于1910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个教会组织创办,校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府南河畔的华西坝。1951年更名为“华西大学”,1952年华西大学文理科等专业并入四川大学,剩下的医科部分接收重庆大学医学院等院系于1953年改称“四川医学院”,1985年5月改名华西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70位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7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交叉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789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8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负责人82人(8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71人(84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新时代,学校将更加聚焦和强化“强基础、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让“开放、包容、厚重、大气”的文化特质成为每一个川大学子的人生底色,让“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成为每一个川大学子的人生境界。学校建“金专”、铸“金课”,持续推行“探究式—小班化”等课程教学改革,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擦亮“川大通识教育”名片,以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升级。学校成功举办11届“国际课程周”,开展了“大川视界”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学校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独立或牵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28门,主编或副主编14种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个。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7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四,近三年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特等奖和金奖11项。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3.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3000人。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含共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网信办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基地1个,省级科研基地等76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4个。近4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0项。2022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5.2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卓越检验医师试验班试点高校。学校是教育部推荐入选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的7个部属高校之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和1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300多个校地企合作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许可、服务和咨询项目1.5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和新冠肺炎医疗救护、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华西医院组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3 EMT)。华西医院确定为首批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华西口腔医院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四川大学附属医院输出建设的四家医院(华西厦门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华西医院西藏医院、华西第二医院西藏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西远程医学网络成为中国最大规模远程医学教育与分级协同医疗体系,网络医院总数近1200家。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俄数学中心—成都基地等近20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四川大学现有纸本文献839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25个、古籍特藏文献26.8万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8部),收藏文物8.5万余件、动植物标本94万余件(份),各类档案约37万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四川大学已经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