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高校、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建高校、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
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6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分别发文 (鲁任[1985]34号、鲁任[1985]39号)任命南开大学何炳林院士兼任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并确定青岛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名誉校长是教育部党组书记张承先。
1993年,时任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任青岛大学管委会第一任主任。校址位于青岛市宁夏路南端。校园占地面积639亩,现有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40万平方米,可招在校生1万人。
1993年5月,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校方宣称其校史起点为1909年举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然而实际上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与现今的青岛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又译作德华大学(德语: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1909年9月12日学校开学(开学典礼在10月25日补行),1914年,德华大学因日德战争爆发而停办,至此共毕业本科生200多名。在校学生中有43人迁至上海同济医工学校,同济医工学校因此增设土木科。
另外,1985年成立的青岛大学与1924年成立的私立青岛大学也没有任何关系。1928年私立青岛大学与省立山东大学合并组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
青岛医学院
1939年4月,青岛被日本侵占,创建青岛医科大学,最初为学制5年,占用市立医院(胶州路1号)西半部分作为校舍,以同仁会青岛医院(原德国督署医院旧址)为教学基地。
1940年5月,改称同仁会青岛东亚医(科)学院。
1944年7月,改设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俗称东亚医专),学制改为4年。
1946年1月,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医学院被移交给山大筹建其下属的医学院,妇产科专家李士伟教授被任命为医学院首任院长;设一个医疗专业不设系,学制6年,首届全国招生60名于10月开学;并将原“同仁会青岛医院”改称“国立山东大学附设医院”,作为山东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医院。同年4月,由于原东亚医专校舍原属市立医院,山大医学院迫于压力迁出胶州路1号。
1956年8月,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称青岛医学院,校址由鱼山路5号迁至黄台路10号(校本部)和松山路16号。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亦改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9月29日学院举行独立建院大会,确定这一天为校庆日。
1956~1966年,是医学院稳定发展的10年,基础和临床教研室达30多个,教学设备总额达110万元。临床教学实习医院,除附属医院和青岛市的6所市级综合、专科医院外,还扩大到昌潍、烟台两地区的4所地区级医院。1958年调出一部分骨干教师支援建立昌潍医学院;同年还调出5名骨干教师支援烟台地区莱阳卫生学校。1965年根据省人委指示,负责为临沂地区筹建沂水医学专科学校,并调出教职员工120余人到该校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停止招生。
1970年10月,学院迁至惠民地区北镇(今滨州市)办学。1974年医学院留1/3的教职工和物资设备在北镇成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1976年青岛医学院正式搬回青岛原址,北镇分院成为滨州医学院。
山东纺织工学院
1951年创立的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所属的技训班。
1953年在技训班的基础上建成纺织部青岛干部学校。
1958年扩建为青岛纺织专科学校,升格为大专。
1963年先后改为中专性质的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和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山东纺织工学院,并于恢复高考的同年开始大学本科招生。
1985年5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同意扩大学院规模为2500人(其中本科生1500人,专科生900人,研究生100人),另与纺织部联合办学500人,并选址扩建,新院址在浮山南面高教规划区内,占地近400亩,第一期土建工程6万平方米,于1986年动工,当年暑假后部分师生开始在新院上课。
1987年全院有学生1865人(其中本科生1189人),教职工864人,专任教师3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5人,讲师140人。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
1981年经青岛市政府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
学校现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496亩,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学校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条件设施完备。固定资产42亿元,教学、科研用设备6万台件,馆藏图书332万册,电子图书175万册。主办8种学术期刊。拥有2所附属医院,9家直属附属医院。
设有34个学院和医学部,现有招生本科专业7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型3种;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型28种;博士后流动站10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入选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和1个高峰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3个培育学科;学术影响力全球排名693位,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和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共12个学科相继进入全球排名前1%;17个学科入选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27个学科入选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17个学科入选USNews2023年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1000余人、本科生30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教职工3900余人,专任教师2600余人(教授464人、副教授895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87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91人。博士学位的教师1794人,博士化率70%。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学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建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拥有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临床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教学平台1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一流专业占比71%,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1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和国际认证;3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项目、5个专业群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国家精品课程14门,国家一流课程22门;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
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8个。
“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7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2628篇,SSCI收录论文1426篇、CSSCI论文1463篇;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9项;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96余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建立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项目200余个。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课堂)2所。留学生生源国96个。
学校根植齐鲁大地,立足青岛而发展,在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医学教育区域优势明显,工科教育行业特色鲜明,理科、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扎实推进,师范教育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新兴学科加快孕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青大人正肩负着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