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

Hunan University
湖南 长沙

学校信息

1926 年
10
30
37
3615 亩
教育部
4143010532

排行榜

联系方式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湖南大学二办公楼
    电话
    电邮

湖南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

1926年2月1日,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省立湖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1927年4月,湖南省政府下令将湖南大学改名为湖南工科大学,理工两科保留,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农科恢复为甲种农业学校。5月,马日事变爆发,7月,湖南省政府令湖南中等以上学校一律停办,进行整顿,湖南工科大学师生离校。1928年4月,省政府决定恢复湖南大学,聘任凯南为校长。
1933年至1935年胡庶华任湖南大学校长期间,以经费全部来自湖南省,财力有限,不利学校发展为由,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改省立为国立。教育部派员来校视察,认为湖南大学师资力量较强,图书仪器设备均有一定规模,教学质量且为全国省立大学之冠,具有改为国立的条件。1937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通知湖南大学改为国立。
1938年,日军逼近湖南,省会长沙的机关、学校纷纷搬迁,湖南大学开始筹划西迁事宜。湖南省教育厅曾建议湖南大学西迁溆浦,但考虑到辰溪有火电厂,能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学校决定迁往辰溪。4月10日,日军飞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图书馆被炸毁,科学馆亦被炸,该馆的仪器药品设备全部被震毁。第一、第五学生宿舍等中弹倒塌,第一院、第二院、工厂及学生二舍、四舍等处被震毁。9月,湖南大学时任教务长任凯南等赴辰溪筹建。经过考察,选址在辰溪县城对河的陇头脑,开始建造校舍。教务长任凯南作为迁校负责人,采取了他们在日本留学时住过的木板房子的模式,利用辰溪木材多,石块多的优势,就地取材,以石块作房屋基脚,所有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等,都采取鱼磷板的形式,很快房子都在这小山包上盖好开学上课了。10月中旬起,湖南大学师生分批到达辰溪,在龙头垴正式开课。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湖南大学迁回长沙岳麓山。
1949年,李达担任校长,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等校并入湖南大学,组成文艺、社会科学、教育、财经、自然科学、工程、农业等7个学院、25个系,成为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国立湖南大学被撤消。国立湖南大学的各专业系科去向如下:

1950年4月,教育学院音乐系和音乐专修科师生调往武汉中原大学,同年4月,工程学院水利系师生调往武汉大学。
1951年3月,农业学院调出与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组成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
1952年10月,工程学院矿冶系和矿冶研究所师生调往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同年11月工程学院化工系师生调往广州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

1953年10月前,从国立湖南大学调出去的各院系师生陆续离校的是:
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生物,文学院的中文(部分),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等6系325名学生和13位教师,于10月2日出发,前往武汉大学。
10月3日,社会科学院经济系师生部分去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去武汉大学。
财经学院的会计、统计、企业管理、财政金融、合作等系师生527名去武昌中南财经学院。
文教学院的中文系、外文系(小部分)、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等系,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师生调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其院址位于岳麓书院。
文教学院外文系大部分师生、历史系一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
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地理系大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一部分师生去河南大学。
社会科学院的政治、法律两系师生调往武昌中南政法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程学院的电机、机械两系师生及有关实验设备全部调往武昌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
工程学院的土木结构组、电机系的电机组共7位教师和135名学生调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
自然科学院矿化专修科师生调中南矿冶学院。
师范专修科的地理师生调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

1953年,湖南大学(土木系师生)与中山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的土建与道路,铁建各专业合并,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校址设于原湖南大学旧址。

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三系,更名为湖南工学院。
1959年湖南工学院复名为湖南大学,增设了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向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
1960年,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铁道运输三个系和部分公共课教研室分离出去成立了长沙铁道学院。
1963年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湘潭电机学院(电机等5专业)、南京汽车制造学校(汽车专业)并入。
1964年再度调整为工科大学,但保留了大量理科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为后来重建理科院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教育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培育和熏陶了以王夫之、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杨昌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才。师生中涌现出42位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成为学校人才辈出的生动写照。
学校下设27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大门类,形成了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人文社会学科独具特色、生命医学学科兴起、新兴交叉学科活跃的学科布局。拥有本科专业8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化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建有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4项,获批“强基计划”招生改革试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0门,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金奖9项。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海外1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来自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4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297人次,其中两院院士全职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国防科技工业局创新团队1个。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科技成果突出。拥有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含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3个、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近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9项。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学校运营管理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第三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算力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2023年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筹)。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校园占地面积24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典雅厚重的古建筑群与时尚新锐的新建筑体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深度融合,被誉为“中国最诗情画意的高校 ”。

大学招生

    研究所招生

      滚动至顶部